第 22 届广州车展上亮相的小米 SU7
小米汽车加速海外布局,多地区开启销售征程
面对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小米汽车正加快海外市场拓展步伐。目前,小米已在国际部新设 “海外销售业务筹备团队”,积极招聘市场调研、项目管理、电动汽车售后工程师等岗位人员。
同时,汽车部门也增设了自动驾驶海外适配岗位,致力于在海外实现自动驾驶功能的法规合规与功能落地,将自动驾驶作为海外战略核心。
据悉,团队组建完成后,小米计划在多个海外市场小批量售车,测试消费者反馈,借此把握当地需求,为全面进军海外筑牢根基。小米海外销售将以 “小米之家” 直营店为核心展开。
当下,小米在海外已运营超100家 “小米之家”。根据小米总裁卢伟冰2024年11月公布的规划,未来五年将在海外新设1万家 “小米之家”,目标是将 “人・车・家” 生态系统和新型零售模式推向全球。
小米海外拓展的优势
今年7月,小米向法国运送两辆 “SU7”,并在巴黎博物馆街举办 “人・车・家” 生态特展。面对法国用户关于购车时间的询问,小米CEO雷军表示目标是2030年在欧洲销售小米汽车。但鉴于小米汽车海外团队的组建速度,这一时间很可能提前。
相较其他中国车企,小米在海外拓展上优势显著。汽车业务盈利前,海外市场收益就占集团超50%。在欧洲高收入市场,2023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达18%,同比增1%,位居第三,已在海外树立一定品牌知名度。
此外,小米在海外本地运营经验丰富,在欧洲通过与运营商紧密合作、实施本地化营销策略赢得消费者认可,这些经验也可应用于电动汽车销售。
中国高端电动车海外拓展之路,小米能否实现突破?
小米出口海外的车型会是SU7吗?
不过,小米面临的挑战也不少。其首款电动汽车 “SU7”,在中国国内属于20万元(约400万日元)以上的高端车。若出口这款车,加上关税和物流成本,在海外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可能会进一步削弱。
从目前中国电动汽车的海外发展态势来看,在东南亚的泰国、印度、菲律宾,以及南美的巴西、墨西哥等市场,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增长迅猛。今年,巴西市场进口中国电动汽车达4万辆,超越比利时,成为中国电动汽车最大的出口地。
在这些市场中,比亚迪(BYD)表现最为突出。“海豚”“海豹”“元 PLUS” 等比亚迪车型,深受东南亚和南美消费者的喜爱。而中国高端电动汽车开拓海外市场时,大多首选欧洲市场。蔚来(NIO)、小鹏(XPENG)、极氪(ZEEKR)等企业已率先布局欧洲市场。
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数据显示,今年6月,欧洲新注册的20万辆纯电动汽车中,中国品牌汽车有2.3万辆,占比达11.1%。其中,上汽(SAIC)的 “MG4 EV” 销量达 1.3万辆,成为中国车企在欧洲最畅销车型,该车售价3.199万欧元。相比之下,售价超 5.9万欧元(约 48 万元)的高端车型蔚来 ET5,同月在德国仅售出34辆。
经济实用型汽车仍是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提升销量的关键。而高端汽车的海外拓展,不仅要解决品牌认知度问题,还需直面与当地品牌的竞争。比如,梅赛德斯 – 奔驰C级车售价约4.5万欧元,从价格和影响力来看,中国高端汽车较欧洲本土品牌竞争力明显不足。
小米此前主要靠价格优势拓展市场,提升其高端品牌认知度迫在眉睫。Canalys 数据显示,在欧洲高端智能手机(800美元以上)市场份额中,苹果占77%,三星占16%,小米不足2%。高端产品市场品牌力的缺失,可能会对其汽车销售产生不利影响。
小米在海外市场能否成功?

80万元的高性能跑车SU7 Ultra
即便面临挑战,小米 “人・车・家” 的生态系统仍赋予其独特竞争优势。作为少数能实现智能手机、电动汽车与家用设备无缝连接体验的企业,小米借助这一生态系统,有望摆脱单纯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定位,成为全方位提供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品牌。
以欧洲市场为例,众多欧洲车企为抗衡苹果 CarPlay,正着力研发自家车载系统。而小米凭借软硬件的深度整合,能够提供更流畅的用户体验。通过挖掘现有智能手机用户群体,强化与车辆的联动功能,小米可创造新的价值。
然而,在海外推广这一生态系统,小米需应对当地法规,解决数据隐私问题。同时,为降低物流成本和关税影响,构建当地生产及销售网络势在必行。
小米拓展汽车海外业务,目标不仅是产品出口,更在于输出 “人・车・家” 生态系统。借助智能手机业务积累的用户基础和品牌影响力,小米有潜力打造中国高端电动汽车在海外市场的成功范例。若能克服重重困难,为当地消费者带来全新生活方式体验,小米极有可能在新的竞争领域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