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声音认为 “马拉松能赚钱”,但实际上只有部分顶级赛事有望盈利。例如,获得世界田径联合会金牌赛事认证的 “2025 兰州马拉松”,其直接经济效应据称已达 6.6 亿元。但多数赛事都处于亏损运营状态,即便扣除赞助收入和参赛费,平均每场仍会出现 140 万元以上的资金缺口。地方政府为运营公司提供补贴的情况也很常见,以武汉马拉松为例,政府补贴据称占运营公司收入的 15% 至 20%。
那么,地方政府为何宁愿补贴也要举办赛事?这是因为除了提升城市品牌,他们还期望赛事能带来旅游、住宿、餐饮等领域的间接经济效应。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顶级赛事,会吸引大量外地跑者前来,能有效带动区域经济活力。但区、县一级的赛事吸引力较弱,产生的经济效应也十分有限。赛事数量过多会导致其价值下降,尤其是低级别赛事,大多局限于地区性活动,难以激发外地跑者的参与意愿。
马拉松爱好者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一位资深跑者表示:“现在我不是选赛事,而是选城市。如果是喜欢的城市,我就会去跑,但马拉松本身已不是核心目的。” 这种观念的转变,意味着马拉松热潮已进入成熟期。
经历过此前的过热期后,如今的马拉松赛事更需要冷静、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当前对那些给地方财政造成负担的中小型赛事进行整顿的举措,实际上可视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一步。马拉松行业正迎来从 “追求数量” 向 “提升质量” 转型的关键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