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WA LIFE

  • TOP>
  • 公告>
  •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探访这座满溢雅致气息的纪念馆,追寻清末民初绽放才华的杰出人物(梁启超)的人生轨迹

INFORMATION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探访这座满溢雅致气息的纪念馆,追寻清末民初绽放才华的杰出人物(梁启超)的人生轨迹2025.09.04

陈列于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序厅正门处的梁启超雕像

 

矗立在该纪念馆广场区域的梁启超雕像


梁启超是怎样的人物?
梁启超(1873~1929 年)是一位活跃于清末至民国初期的革命家、政治家,晚年亦以记者、思想家的身份留下了深远影响。此次,我们将探访位于他故乡 ——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并介绍他的功绩及该纪念馆的相关情况。

 

 

在该纪念馆附近,有许多售卖江门特产陈皮(将柑橘皮干燥后,用于泡茶或烹饪)的店铺。

 

梁启超故里

 

江门孕育的英才
梁启超于 1873 年出生在新会南部。他家境并不富裕,却成长于重视学问的家庭,幼年时便广泛接触各类书籍。15 岁时,他考入广东著名的学府 “学海堂”,主要研习考据学。17 岁时,他在科举乡试中以优异成绩考取举人。
18 岁时,梁启超结识了后来成为自己老师的康有为。在康有为于广州开设私塾 “万木草堂” 期间,梁启超前往求学,并深受其 “大同思想” 的影响。此后,梁启超便承担起了传播这一思想的重任。

 

该纪念馆的序厅洋溢着西式建筑之美,大部分照片资料均拍摄于此。

 

年轻时的梁启超追随学者康有为,不久后便得到清朝光绪帝的赏识(第 3 张图左侧)

变法运动与流亡

1895 年,赴京的梁启超与康有为一同明确表示反对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次年,他成为变法派一员;1898 年,因获光绪帝信任,参与了政治改革(即戊戌变法)。然而,这场改革仅持续 100 余天,便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失败。此后,梁启超经日本辗转流亡至美国。
在流亡生活中,梁启超深入学习西方及日本的制度与思想,并通过大量著述阐述近代化理念,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成果。

 

戊戌变法的支持势力与追随者

戊戌变法,是清朝末期 1898 年推行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仅持续了约 100 天(史称 “百日维新”)。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 科举制度近代化(重视实用之学,引入西方学术)
  • 建立近代学制与新式学校
  • 军事改革(采用西式训练方式与武器装备)
  • 经济与产业近代化政策
  • 官僚机构精简与合理化调整

从辛亥革命到民国时期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此后中华民国成立。梁启超于 1912 年回国,起初在袁世凯麾下活动;但当发现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时,他明确表示反对,并发起了护国运动。此后,梁启超在 1917 年重返北京政府政坛,在黎元洪总统时期任职。在巴黎和会召开期间,他还以全权大使顾问的身份前往欧洲考察。

 

辛亥革命后与晚年生涯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曾依附于北京政府(北洋军阀),但后来选择下野。

晚年与思想活动

晚年的梁启超,一改此前偏重传播西方思想的立场,转而开始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他致力于学术研究,力求将西方文明中的物质主义与中国文明的精神内核相融合。
1929 年,梁启超与世长辞,享年 56 岁。他留下了数量庞大的著作,这些作品被收录于《饮冰室合集》中,至今仍是人们了解其思想的珍贵资料。

 

梁启超的著作。下方是梁启超的年表。

 

梁启超的主要著作

1896 年 《变法通议》
1898 年 《戊戌政变记》
1900 年 《少年中国说》
1901 年 《立宪法议》
1901 年 《中国史序论》
1902 年 《新民说》
1902 年 《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
1902 年 《新中国未来记》
1902 年 《十五小豪杰》
1904 年 《饮冰室文集类编(上)》、《饮冰室文集类编(下)》
1906 年 《开明专制论》
1921 年 《清代学术概论》
1921 年 《墨子学案》
1922 年 《先秦政治思想史》
1922 年 《中国历史研究法》
1926 年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登山至凌云塔

 

凌云塔建于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的后山之上,从这里可俯瞰到高铁江门站以及通往珠海的货运铁路线。

 

前往江门站,可乘坐从广州南站出发、开往湛江西方向的动车组,在江门站中途下车即可。

 

从江门站出发,可通过滴滴打车前往梁启超故居纪念馆。

 

该纪念馆的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的 9:00 至 17:00。

如果您有兴趣,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其他公告

CONTACT 联系我们CONTACT 联系我们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