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工作方式改革:摆脱 “996” 的道路
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996”这一工作模式的用语在中国的大型企业中曾在网络上流行。
在新冠疫情之前,中国存在着一种 “越努力工作就越有美德” 的风气,每周工作 6 天,从早上 9 点工作到晚上 9 点(996 工作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新冠疫情之后,由于经济不景气以及来自竞争企业的竞争压力,员工士气明显低落,因此,大型企业为了进行工作方式改革、改变工作模式,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变革。
在深圳的大疆(DJI)总部,一到晚上 9 点,上司和人事部门工作人员会分三次催促员工下班,并且禁止员工加班。其上海办公室的做法更为彻底,据说一到晚上 9 点,办公室的灯就会一齐熄灭。此后,其他大型企业也纷纷效仿。美的集团规定 “18 点 20 分之后,必须清空所有办公桌”,海尔则停止了周末公司食堂的营业,强制员工实行完全的双休制。像这样 “反内卷(纠正过度竞争)” 的行动正迅速蔓延开来。“加班就等于努力” 这一旧有的规则,如今正面临着瓦解。
2016 年,有报道称 58 同城(一家多元化经营生活相关业务的企业)在全公司范围内引入了 “996” 工作制度(即早上 9 点到晚上 9 点,每周工作 6 天),自那以后,这种工作方式在 IT 行业迅速蔓延。许多知名企业纷纷采用,不知不觉间,“996” 被美化成了 “努力的精神”,企业试图通过长时间的劳动来实现市场扩张。员工们也开始以 “加班时长” 来衡量自己的价值,“不加班就等于对工作缺乏热情” 这样一种扭曲的职场文化逐渐形成。
即便到了深夜,办公室依然灯火辉煌,员工们靠咖啡因支撑着工作,在看不到尽头的会议室里进行工作内容的变更。在这样长时间且高负荷的工作环境下,许多员工身心俱疲,健康状况也受到了损害。他们在精神上承受着极大的压力,甚至不乏因过度劳累而死亡的案例。然而,由于激烈的竞争和对失业的担忧,大多数人也只能无奈接受这种状况。
而如今,风向正在发生彻底的转变。按时下班不再被视为一件可耻的事,相反,企业方面开始将 “禁止加班” 作为一项制度推出。乍一看,这种变革似乎是 “劳动者的胜利”,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中国职场环境从 “人力资源的消耗” 向 “效率革命” 转变,从 “崇尚劳动时间” 向 “价值创造” 进行重构的开端而已。
那么,为什么大型企业会率先推进 “反内卷” 呢?我们可以从 “时势、环境、人才” 这三个角度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大型企业之所以成为 “反内卷” 的先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7 月也已接近尾声,盛夏时节的酷热袭来 —— 从 “天之时、地之利、人和” 来进行分析:
天之时:政策的助力
在 2024 年末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纠正 “内卷式竞争” 以及加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规范。并且,在近日闭幕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两会)上,“全面整治内卷式竞争” 首次被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清晰地表明了纠正职场中不合理竞争的方针。
地之利:对国际市场的适应
2024 年末施行的 “欧盟强制劳动禁止规则” 中,将 “过度的长时间劳动” 认定为强制劳动。此次站在 “反内卷” 前列的大疆(DJI)、美的、海尔(Haier),无一不是在欧盟市场拥有较大份额的企业。为了维持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通过 “劳动时间合规性” 审查,企业方面也因此被迫改善劳动环境。
人和:新一代价值观的变化
秉持着 “按时下班是权利,而不是恩惠!” 这一口号的 00 后(2000 年代出生)年轻员工们,正在推动职场文化的变革。
在社交网络上,“# 职场整顿” 这一话题标签的浏览量超过了 100 亿次,年轻人们将辞职信当作武器来对抗职场 PUA(精神控制),利用 “劳动法” 来反驳 “奋斗者协议” 等,一边运用法律手段一边努力维护自己的权益。
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天时:政策的助力
在 2024 年末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纠正 “内卷式竞争” 以及强化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规范。并且,在近日闭幕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两会)上,“全面整治内卷式竞争” 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及,清晰地表明了纠正职场中不合理竞争的方针。
地利:对国际市场的适应
2024 年末实施的 “欧盟强制劳动禁止规则” 规定,“过度的长时间劳动” 将被视为强制劳动。此次站在 “反内卷” 前列的大疆(DJI)、美的、海尔(Haier),无一不是在欧盟市场拥有较大份额的企业。为了保持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力,就必须通过 “劳动时间合规性” 审查,企业方面也因此被迫改善劳动环境。
人和:新一代价值观的变化
喊着 “按时下班是权利,而不是恩惠!” 这一口号的 00 后(2000 年代出生)年轻员工们,正在推动着职场文化的变革。
在社交网络上,“# 职场整顿” 这一话题标签的浏览量超过了 100 亿次,年轻人们以辞职信为武器来对抗职场 PUA(精神控制),利用 “劳动法” 来反驳 “奋斗者协议” 等,在运用法律手段的同时努力维护自身权益。
反内卷的本质在于企业管理的变革、企业文化的重塑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在大型企业所采取的 “反内卷” 行动的背后,并非仅仅是削减劳动时间,而是存在着企业管理的创新、企业文化的重塑以及新技术的运用这三重变革。
例如,美的集团推出了 “六条禁令”,通过引入新的管理方法,摒弃了 “表面上的勤奋”,回归到价值创造的本质。字节跳动(ByteDance)探索实行 “高额基本工资 + 弹性工作制”,美的则将评价标准从 “劳动时间” 转变为 “项目的创新程度”。就这样,“努力并不等于加班,加班也不等于高收入” 的观念正在企业内部逐渐深入人心。
此外,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工具正推动着企业提高效率。大疆(DJI)推进用技术替代简单劳动,引入 “通过算法修正漏洞”,改变了以往 “靠加班手动修正代码” 的工作模式,营造出了能让员工更专注于高层次创新的环境。
这三重变革,构成了企业 “反内卷” 背后的逻辑。
管理做减法 = 削减无意义的工作,消除低效率现象
技术做加法 = 运用新技术,将人才的价值最大化
文化做乘法 = 革新企业文化,增强组织的活力
话虽如此,即便政策有所行动,企业也在推进改革,但 “下班离开公司” 并不一定就意味着 “精神上得到解放”。目前这种 “强制员工按时下班” 的趋势,说到底也仅仅只是变革的开端而已。
真正的反内卷,是要打破 “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这种以往的职场习惯。企业不能再把员工当作 “消耗品” 来使用,而必须将他们转变为 “具有创造力的资本”。
如果企业能够:
通过技术减少简单劳动,
运用管理手段释放员工个人的创造力,
不再依靠低价竞争,而是通过差异化战略实现增长,
那么 “反内卷” 就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会成为企业成长的新引擎。
今后,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指标,将不再是那些到深夜灯光仍不熄灭的办公室,而会转变为员工的幸福指数以及单位时间内的创新价值。个人的价值,也不再由劳动时间的长短来决定,而是会进入一个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惊喜的能力来评判的时代。
这场变革的目标,是实现 “按时下班” 与 “高效率的创造” 能够并存的未来。而这,才是企业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