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WA LIFE

  • TOP>
  • 公告>
  • 中国接连发生马拉松赛事取消的情况

INFORMATION

中国接连发生马拉松赛事取消的情况2025.10.21

2018 年的广州马拉松,当时只能报名全程马拉松,而且采用抽签制

信息来源

全国取消调整近百场马拉松

十月之后是马拉松赛事的旺季,但今年却接连有赛事宣布取消或缩减规模。山西省临汾市、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北京市龙形等地的半程马拉松已确定取消;四川省宜宾马拉松也取消了 10 公里精英赛和 5 公里欢乐跑,调整为仅举办全程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此外,原定于 11 月举办的北京常营半程马拉松,目前举办情况也处于不明朗状态。
这些赛事取消的背后,是针对马拉松赛事的政策收紧。中国田径协会在今年 7 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马拉松赛事组织运营管理的通知》,严格了赛事举办要求。不仅如此,还出现了 “今后不再举办县、区级别以下的 C 类赛事” 的传闻,尽管该消息未被官方否认,但整体来看,赛事管理已趋于严格。

马拉松赛事激增的原因

各地马拉松赛事激增,是经济发展与政策放宽共同作用的结果。体育界存在 “马拉松周期” 这一概念,通常认为当人均 GDP 超过 5000 美元时,城市马拉松热潮便会来临。在中国,自 2011 年人均 GDP 突破这一水平后,马拉松赛事数量开始激增;2015 年国家体育总局又将马拉松赛事的 “审批制” 改为 “备案制”,进一步推动赛事规模迅速扩大。据中国田径协会(原中国陆上竞技协会)数据显示,仅 2025 年上半年,全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就超过 300 场,按此计算,平均每天就有 2 场赛事举行。
然而,在赛事快速扩张的背后,运营水平的差距以及安全、管理层面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此次宣布取消的赛事,大多是由区、县主办的被称为 “C 类” 的低级别赛事。马拉松赛事分为 A(含 A1、A2)、B、C 三个等级,其中 C 类赛事指由社会团体等主办、参赛人数在 300 人以上的地方性赛事。即便这类赛事,其运营成本也很高,一场通常需要 500 万至 1000 万元,这对地方政府而言是不小的负担。

马拉松不能盈利?

虽然有声音认为 “马拉松能赚钱”,但实际上只有部分顶级赛事有望盈利。例如,获得世界田径联合会金牌赛事认证的 “2025 兰州马拉松”,其直接经济效应据称已达 6.6 亿元。但多数赛事都处于亏损运营状态,即便扣除赞助收入和参赛费,平均每场仍会出现 140 万元以上的资金缺口。地方政府为运营公司提供补贴的情况也很常见,以武汉马拉松为例,政府补贴据称占运营公司收入的 15% 至 20%。
那么,地方政府为何宁愿补贴也要举办赛事?这是因为除了提升城市品牌,他们还期望赛事能带来旅游、住宿、餐饮等领域的间接经济效应。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顶级赛事,会吸引大量外地跑者前来,能有效带动区域经济活力。但区、县一级的赛事吸引力较弱,产生的经济效应也十分有限。赛事数量过多会导致其价值下降,尤其是低级别赛事,大多局限于地区性活动,难以激发外地跑者的参与意愿。
马拉松爱好者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一位资深跑者表示:“现在我不是选赛事,而是选城市。如果是喜欢的城市,我就会去跑,但马拉松本身已不是核心目的。” 这种观念的转变,意味着马拉松热潮已进入成熟期。
经历过此前的过热期后,如今的马拉松赛事更需要冷静、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当前对那些给地方财政造成负担的中小型赛事进行整顿的举措,实际上可视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一步。马拉松行业正迎来从 “追求数量” 向 “提升质量” 转型的关键时期。

如果您有兴趣,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其他公告

CONTACT 联系我们CONTACT 联系我们

CONTACT